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意义和展望_笔谈

  •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盛世豪;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自5月20日正式施行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作为我国第一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系统性法律保障的基础法律,《促进法》的出台与施行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认真学习该法,有几点体会。

    2025年06期 No.346 4-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实施契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史晋川;

    <正>2025年4月30日,备受瞩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于同年5月20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的立法,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自此有了真正意义上明确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巨大成就,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表述,也从最初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强化民营经济法治保障进入新阶段,这为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提供了法律支撑。

    2025年06期 No.346 6-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以法为盾护航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叶建亮;

    <正>2025年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法案”),并于5月20日起开始实施。法案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相关政策,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加以系统呈现,真正给民营企业家吃了“长效定心丸”,对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2025年06期 No.346 9-1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确立民营经济平等法律地位的里程碑

    柯荣住;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于2025年4月3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25年5月20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在推动市场经济法治化、保障民营经济合法权益方面的又一里程碑。通读整部法律文本,笔者认为其最核心的精神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平等”。无论是法律地位、市场准入、资源获取等方面,还是融资支持、政策适用、执法监管等方面,《促进法》都反复强调“平等对待”这一基本原则。

    2025年06期 No.346 11-1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依法促进 以法赋能 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任晓猛;

    <正>自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到2025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5月20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从提出到立法,前后不到18个月。立法进程可谓“兵贵神速”,九章七十八条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于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始终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一段时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阶段性影响,民营经济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从法律层面夯实了我国民营经济充分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基础,为民营企业坚定走创新发展之路提供了法律保障。

    2025年06期 No.346 13-1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社会科学方法论·因果推断-计算方法的新进展

  • 提升混淆因素的平衡性:倾向值方法的新进展

    胡安宁;袁野;

    倾向值方法 (加权或者匹配)在社会科学量化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经由倾向值方法处理的样本并不必然能够达成理想的混淆因素平衡性。混淆因素的不平衡性问题可以从理论与操作层面进行辨析。从理论上讲,传统倾向值方法依据的是等比例误差削减分析框架。这个框架虽然有其吸引力,但背后有一系列难以满足的假设条件。正因如此,倾向值方法有时无法很好地平衡混淆因素。与之相比,一个更加适配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倾向值分析框架是单调性不平衡划界框架。在操作层面上,与单调性不平衡划界分析框架一致,有三种新兴的分析方法 (粗粒度精确匹配、熵平衡法与混淆因素平衡倾向值法)可以确保混淆因素在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平衡。

    2025年06期 No.346 58-71+8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双重机器学习在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的应用

    陈茁;陈云松;

    双重机器学习是运用机器学习技术来解决因果推断中遗漏变量偏误的有效方法,但目前社会科学界对其还未充分关注。传统的回归模型在处理大量混淆变量和拟合非线性关系方面存在局限,相比之下,双重机器学习不仅能够整合大量的混淆因子,还能捕捉变量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同时在发现和刻画影响方式异质性、估计因果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趋势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此外,该框架可以与因果中介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及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相结合,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双重机器学习方法,审视其所带来的机遇及其面临的挑战,并通过一个关于“父母学业期望”对“子女学业表现”影响的研究案例来对双重机器学习的分析过程进行实证演示。

    2025年06期 No.346 72-8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计算社会科学方法生态与趋向展望

    吕鹏;

    新技术引发的社会系统性变革,持续塑造新的社会研究范式。计算社会科学能够整合多学科方法、视角,揭示更大的社会知识图景,获得更大的发展。在研究方法方面,计算社会科学初步形成基于六个类型的方法体系。社会网络分析从关系的角度,研究个体、社会的结构性特征。自然语言处理通过分析文本数据,研究语言与人类社会现象。社会地理信息将社会场域进行具象化、可视化呈现。机器学习等AI分析方法被持续引入大数据分析过程。虚拟社会实验拓展了传统的实验法。社会系统模拟主要包括系统动力学、元胞自动机、智能体仿真模拟(ABM)等方法,重在开展个体性、交互性模拟,解释社会系统的涌现。应持续推动方法融合,拓展社会研究的边界。

    2025年06期 No.346 86-9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劳动、资本与异化: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当代表达

  • 作为资本新形态的金融衍生品批判——以马克思的资本本质分析为视域的一项研究

    夏莹;崔居然;

    文章以“金融衍生品货币说”的理论争议为切入点,批判性地探讨金融衍生品在当代西方资本结构中的生成逻辑与演化轨迹。在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形态由产业资本向股份资本演进的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后发现,风险并非资本运作中偶然发生的现象,而是资本本身所固有的结构性规定。作为一种风险治理的技术性工具,金融衍生品最初的功能建构于资本运动中固有的不确定性之上;然而,随着其运行日益嵌入由资本逻辑所塑造的社会结构,其定价机制不可避免地被纳入既有的权力关系与价值体系之中。由此,金融衍生品不再仅仅是风险管理的手段,而是构成了资本逻辑自我扩展的一种新形态。

    2025年06期 No.346 98-11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抽象劳动: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王绍梁;何云峰;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为:异化劳动理论的人本主义阐释困境、传统剥削理论的主体性悖论以及资本逻辑与生产(劳动)逻辑的对立。这些问题指向的是,在现实与逻辑的双重维度上寻找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对此,我们首先要区分资本、资本物与资本人格化,将资本价值还原为抽象劳动,把批判对象从异化劳动深化为抽象劳动,进而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定出发,把剥削理解为抽象劳动再生产自身的中介,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解读资本运动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建构过程表现出与黑格尔自我意识运动逻辑的同构性质,资本形态的循环展开正是抽象劳动以自身为起点和终点的主体化运动过程。然而,资本逻辑作为抽象劳动的衍生物并不能上升为统摄一切的绝对精神,而必须依赖人的感性劳动。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2025年06期 No.346 111-120+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分配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杨自由;

    分配正义有两种不同的意指:一种关涉正义性质的一般指认,认为正义仅指或主要指分配领域的公正,分配正义即正义;一种关涉正义理论的特殊应用,分配正义指某种正义理论对分配关系或事务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即分配关系),马克思正义思想以生产为核心,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正义理论,因此不能在性质指认的意义上把马克思正义思想称为分配正义。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正义思想将正义理解为单纯的分配正义,忽视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并撇开具体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进程,对分配正义进行静止抽象的逻辑演绎,这种正义传统具有很大的思想局限。马克思正义思想在两个方面实现了对分配正义的超越:一是超越分配正义的道德理论局限,将正义证成为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二是超越分配正义静止的抽象性,将正义从空泛的抽象中解放出来,落实为具体的真理性。

    2025年06期 No.346 121-12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关于规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声明

    <正>为推动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合理运用,维护学术规范,避免学术不端,《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就规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作如下声明:1.本规范适用于向《浙江社会科学》投稿的作者、本社编辑和本社委托的审稿专家。2.本社不接受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撰写或生成的学术论文(包括主体架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署名的学术论文。3.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投稿论文中的应用,仅限于语言润色、文献检索、数据整理与分析等非核心研究环节,并应遵守通行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学术规范。

    2025年06期 No.34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多产品企业的产品出口策略——基于二元边际的视角

    李嘉欣;詹绍菓;高宇宁;

    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的负面冲击下,中国多产品企业需要调整产品出口策略以保持出口竞争力。本文基于拓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二元边际视角,探讨了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分工方式对多产品企业产品出口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多产品企业GVC上游嵌入度升高有助于提高生产率,进而扩大企业出口产品种类并增加企业核心产品出口集中度;嵌入GVC下游的多产品企业则因为利润“侵蚀”效应和竞争挤出效应,融资约束增加,这导致企业出口产品种类缩减和核心产品出口集中度减少。同时,GVC分工方式变化对多产品企业产品出口策略具有异质性影响:相对于成本竞争型多产品企业,GVC上游嵌入度升高使质量竞争型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种类扩大和核心产品出口集中度增加的效应更明显,GVC下游嵌入度升高使质量竞争型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种类缩减和核心产品出口集中度减少的效应更明显。

    2025年06期 No.346 16-29+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文化壁垒阻碍了流动人口创业吗?——基于方言距离的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

    陈飞;任清志;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文化壁垒在流动人口创业决策中的影响日益凸显,深入探究二者间的内在逻辑对于优化劳动力空间配置、促进新发展格局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在构建方言距离影响流动人口创业选择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和以方言树图度量的城市间方言距离数据,实证检验了方言距离增加对流动人口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方言距离增加显著阻碍了流动人口创业。机制分析表明,社会网络效应、语言沟通效应和身份冲突效应是方言距离增加阻碍流动人口创业的重要渠道。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文化包容度能够有效削弱方言距离增加的创业阻碍作用。

    2025年06期 No.346 30-4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何时需要法律解释?——对明晰性原则的反思与修正

    余昊迪;雷磊;

    “何时需要法律解释”这一问题值得法学方法论认真对待。目前学界对此的回答之一“明晰性原则”主张以“规则是否清晰”作为判断标准,但受到了诸多批评。外部批评从哲学诠释学和法律论证学出发尝试在逻辑意义上证明法律解释的普遍性,但实际上却误解了明晰性原则所预设的“法律解释”观念,仅产生名义冲突而非实质冲突。内部批评从逻辑缺陷、主观判准缺陷以及正当性缺陷三个角度指出了明晰性原则的理论困难,迫使后者不得不作出修正。修正后的明晰性原则以“典型事例”作为规则清晰性的判断标准,并促进了法律解释的程序化。这种程序化强调文义之于解释的指引功能与划界功能,同时实现了法律解释从权力观到义务观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法律适用的安定性。

    2025年06期 No.346 45-57+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唐代西湖诗的演进轨迹

    肖瑞峰;

    作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西湖酿成了西湖文学,而西湖文学又反哺西湖,造就了它的百代盛名。在西湖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唐代西湖诗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其演进轨迹既有长久徘徊后的跃迁,也有陡然冲高后的回落。西湖诗发轫于初唐。尽管初唐诗人的笔触还停留在西湖的外围,西湖诗却已水波初兴,开启了它的艺术征程。盛唐时西湖诗渐趋成熟,因孟浩然、李白等诗坛高手的助推而风生水起。至中唐元和、长庆年间,在经历过九曲回环的流程后,终于掀起了涛飞浪卷的洪峰,而傲立于洪峰之上呼风唤雨、驱雷驭电的主导者则是白居易。但在白居易之后,西湖诗并没有能延续山呼海啸、高潮迭起的洋洋大观。晚唐、唐末及五代,西湖诗的创作都相对沉寂,对比白居易的巅峰之作,呈现出断崖式下坠的趋向。不过,作为西湖文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它仍然具备承先启后的独特意义。

    2025年06期 No.346 130-141+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历史星丛中的时尚和艺术——论本雅明的艺术观

    妥建清;李小雨;

    本雅明以其历史文化观为基础,揭示时尚和艺术之间辩证而复杂的关系。通过对具体历史现象的阐释,本雅明不仅论述了艺术与时尚在历史起源与现代性演进中的相似性,而且揭示出二者的革命性力量所蕴含的救赎价值。但是细绎本雅明的艺术革命观与艺术生产观可以发现,时尚作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只是以艺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个过渡形式,并不能取代艺术完成社会革命的终极使命。本雅明尤其强调艺术承担着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这一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25年06期 No.346 142-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