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

  • 数智化的展开:效应、风险与规范构造

    王海明;

    数智化展开具有历时性、限定性、实践性,数智赋能为生活世界创造了新主体、新工具、新手段、新条件、新关系和新样态。基于数智势位差异等内在机理,“微观—中观—宏观”多级场域展开的数智化,其赋能具有非均衡性。数智赋能的不平衡性,以及数智化展开本身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脆弱性,潜存着失衡、失范和失序等内生风险。应对内生风险,需要社会规范提供平衡性、确定性,数智化展开这一进程中的规范构造将整体贯穿于解构与重构的框架之中。

    2025年10期 No.350 75-8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论数智文明视域中的劳动替代

    田思路;张玮;

    数智文明的崛起深刻重构了生产关系、劳动形态与社会组织结构,“劳动替代”已成为这一进程中的核心现实议题。在数智空间、数智生产力和数智技术的驱动下,传统劳动形态正加速向灵活化、数智化的新型形态演进,涌现算法平台型劳动、虚拟数据型劳动、认知协同型劳动等典型模式。这种广泛的劳动替代对社会、经济、文化及伦理等文明发展维度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产业与就业结构、数智要素的价值创造机制、劳动意义与人类创造力的关系以及劳动自由与劳动者主体性构成新的挑战。为此,应以马克思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现代性发展为理论指引,通过提升劳动者的数智能力与数智素养,在技术伦理框架下合理应用数智劳动工具,并构建数智劳动对象的经济价值合理归属制度。唯有如此,方能在数智文明中实现劳动替代的有序转型,并在唤醒劳动者主体意识的过程中,完成对劳动意义的时代性升华。

    2025年10期 No.350 87-98+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艺术哲学与当代艺术

  • 作为社会雕塑或抵抗的艺术——论约瑟夫·博伊斯的当代艺术观念

    孙周兴;

    作为当代艺术的教父,博伊斯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其思想的实质是实存哲学(施泰纳的人智学),就是强调实存先于本质、个体自由和行动优先的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博伊斯的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以实存哲学为精神指导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学生运动的组成部分。博伊斯改变了艺术观念和艺术规则,他以“社会雕塑”的观念对艺术提出了政治性要求,他承继和发扬了瓦格纳-尼采的艺术神话传统,把这个传统引向了物质研究和社会参与,从而开创了艺术-哲学和艺术-政治的新途。博伊斯通过自己具有神秘主义和图腾崇拜倾向的创作实验,响应了瓦格纳的艺术神话理想,重塑了艺术的复魅使命。

    2025年10期 No.350 99-10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技术的空间与艺术的空间——论后期海德格尔关于空间的沉思

    石磊;

    后期海德格尔关心某种特殊意义上的物以及在物那里敞开的空间。因此,与空间具有本质性关联的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物,便成为他思想的主题之一。从有关雕塑的沉思出发,海氏借雕塑艺术所展开的艺术空间来反思现代科技所筹划的技术空间,进而凸显出两种对待物与空间的方式:探究与呵护。前者以计算的方式规划物与空间,后者呵护物的独特性,以应和在物身上敞开的本源境域。推而广之,这两种方式同时也是科技与艺术对待世界的方式。在当下技术统治的时代中,海氏对雕塑与空间的沉思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科技地对待世界、物与空间的可能方式。

    2025年10期 No.350 110-120+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回到艺术本身:艺术学视域下艺术现象学的学理价值探绎

    魏蒙;

    艺术学视域下的艺术现象学凸显两个层面的学理价值:一是有别于考据分析,提出个体化的艺术体验进路,其中作为关键方法论的现象学直观,对于抉发艺术品不可见之维的意蕴而言具有合理性与普遍适用性,据此反拨艺术学实证至上的研究理路及其导致的“艺术学等于艺术知识之学”。二是在艺术体验中借助感官互通,形式各异的诸门类艺术能够围绕“艺术性”的表达相互转译,而密释学进一步提出通过向艺术分化之前还原,诸门类艺术彼此具有了源初亲密性,由此消除艺术学内部由于艺术门类之别而出现的知识壁垒。艺术现象学的阐释以“视域”为前提,具有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双重特质,据此可在艺术学范围内确立艺术现象学的阐释边界,使之与其他艺术学理论呈现“一体两面”的互补关系。

    2025年10期 No.350 121-130+10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学术随笔

  • 面对AI,人因“动物性”而高贵?

    蒋承勇;

    <正>在古希腊神话的阿波罗神殿上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其实,这句话的特殊含义可理解为:人要真正认识自己是极为困难的;或者用现代人的话语来表述则是:人性的定义与把握是极为困难的。在当今这个AI(智能人)被神化的时代,尤其如此。几千年来,亚里斯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名言,常常成了人性定义的一种重要标尺,人因其理性秉赋而有别于动物,人也以拥有理性而自感高贵与骄傲。但如今人自己创造的AI也拥有了人的理性特质,而且某些方面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那么,AI是否也拥有了人的尊严与高贵?或者说,人比AI高贵吗?在AI面前,人还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吗?今天又如何正视人的理性与动物性、灵与肉的关系?人性是否处于重新定义的十字路口?

    2025年10期 No.350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收入分布变迁、需求引致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

    夏海利;孙巍;

    产业结构转型文献通常采用外生性部门技术进步的研究框架,并假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进步速度依次递减,这不仅割裂了驱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机制和供给机制,也与中国现实不符。为此,本文将居民收入分布、非位似CES偏好和部门技术回报引入多部门增长模型,基于需求引致创新理论实现了部门技术进步内生化,融合了“卡尔多事实”与“库兹涅茨事实”,贯通了驱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机制与供给机制,并将部门间技术进步差异归结为需求引致创新与技术专业回报的相对权衡。此外,数值模拟表明:本文的理论模型可以合理解释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创新资源配置和部门技术进步等诸多特征事实;收入分布通过需求机制和供给机制作用于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2025年10期 No.350 4-2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商标申请、品牌信息传递与企业跨区经营——基于企业边界理论的经验分析

    马科伟;杨雯琦;孙浦阳;

    企业跨区经营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本文从信息传递视角,探究商标申请如何影响企业跨区经营。研究发现:商标申请会显著激励企业设立异地子公司,推动企业跨区经营;进一步区分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后,本文发现商品商标申请是推动企业跨区经营的主要动因。机制分析表明,商标申请通过品牌信息传递推动企业跨区经营,异地市场的品牌密度越大或企业与异地市场的地理距离越长,商标申请的品牌信息传递作用越弱,其对企业跨区经营的影响越小。异质性分析表明,商标申请推动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累计专利申请数量较多的企业和外资企业跨区经营的作用较小。

    2025年10期 No.350 22-35+21+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创新网络对行业收入不平衡的影响

    刘海尧;林嵩;

    本研究旨在分析创新网络对行业收入不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制度补偿模型,通过中国已公开专利数据测算了各地区分行业创新网络规模,并选取了2008—2022年中国省份-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创新网络对行业收入不平衡的具体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政策强度与政策变动的调节作用。具体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创新网络通过促进知识、技术和资源流动,缩小行业间技术资源差距,有效抑制了行业收入不平衡。在此过程中,制度因素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政策强度与政策稳定性对创新网络抑制行业收入不平衡的效果起到了显著的强化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创新网络抑制行业不平衡的机制与过程,为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更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No.350 36-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宪法上的“国家”概念

    刘练军;王义凤;

    我国宪法上的“国家”概念以国家条款为载体,其内涵具有多维性。国家条款所承载的国家概念具有四重内涵: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把人民民主作为核心价值的国家;将自身机关化的国家;履行基本权利保护义务的国家。作为国家概念的产生根基,政治共同体以国家主权观念为思想前提,通过宪法实现了人格人式的建构,并借助国家象征展示于外。作为国家概念核心价值的人民民主,在当代发展成为一种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人民民主要求国家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因而,宪法的基本任务就是创置各类机关,使国家成为一种具体的、可以行使各种职能的人格人。从目的论维度上看,国家概念的基本内涵在于履行对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此乃政治共同体存在的终极意义。

    2025年10期 No.350 51-6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论公共数据权属的二元架构

    胡宏涛;

    公共数据是由公共机构控制的市场稀缺物,目前学界对其权属配置仍存在较大争议,导致公共数据的市场供给受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晰公共数据的特质和形成逻辑。公共数据形成的核心在于公权力的强制性,不以参与公共数据形成的各方主体的自我意志为转移。公共数据是公共机构背后的公权力体系化运转的附随产物,其在宪法上应归全民所有,即实行公共数据国家所有制。国家所有权并不符合民法中所有权的特征,也不是实现国家所有制的必由之路。对公共数据确权模式的选择应当强调公法理念下的事责权对等,即在公共数据国家所有制基础上应当确立公共机构享有具有公法属性的公共数据持有权。但应对公共机构行使此种持有权进行评价和监督,从而激励和约束公共机构依法依规履职。对公共数据实行“宪法上国家所有制——公法上公共数据持有权”的二元架构,可以兼顾公共数据公开和授权运营,同时加大公共数据的市场供给,从而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2025年10期 No.350 64-7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形态及审美追求

    洪治纲;

    新大众文艺通过激活大众创作潜能、探求新型艺术形态、重构日常生活诗学新质等重要方式,围绕网络文学、素人写作、微短剧、短视频、网络游戏、动漫、脱口秀等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自觉将“文艺为人民”的传统命题延伸到文艺大众化的实践之中。在创作主体上,新大众文艺体现了大众作为消费文化与数字技术共同铸就的主体身份,并与传统精英群体构成了内在的互动互构。在创作形态上,新大众文艺体现了非自律性、精短快捷及跨领域表达的艺术形态。在审美追求上,新大众文艺则明确地呈现了消费化与数字化时代特有的日常生活诗学。新大众文艺创作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艺的表达方式、生产机制及传播样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

    2025年10期 No.350 131-140+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活的话语:系统语用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研究

    王建华;俞晓群;

    网络语言是当今中国社会最活跃也最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文本、符号、图像、声响、影像、视频、体态等多模态共同构成了网络语言的表现系统;社会文化语境和语用主体的互构,则赋予网络语言独特的语用意义。在系统语用学研究视野中,网络语言是广大网民创制的、用于网络交流的活的话语,具有生发、生长和衰退的完整生命周期。以网络话语实体、网络语境和语用主体三个维度为基础,建构系统语用学的理论框架,进而展开对网络话语、话语与语境、话语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建构价值。

    2025年10期 No.350 141-14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