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形构:马克思批判视域下的数据与时间

  • 数据与正义:从哲学与数学的思想空间诠释出发

    张文喜;

    数据化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计算机和法律科学,还广泛包括了技术存在的认识论模式甚至哲学形而上学。将正义概念适用于大数据技术领域,应当考虑数学自身的界限。对数据化带来的社会正义问题进行深入的数学方面的研究,能够满足我们对哲学重解时代精神的需要。在今天的世界,我们生活的普遍数字化概念的范围不能以简单叠加数字的方法加以理解。在所谓现代性哲学话语扩展的同时,它已经包含有诸如自由观、技术观、机器观、数据观、政治理性、算法治理、规范科学观等层面的扩展。我们提出数据正义这个问题时,最终就应当在存在之间、存在与整体之间的统一性的意义上定位。

    2025年08期 No.348 4-16+12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从“低阶正义”到“高阶正义”:马克思的正义观革命

    白刚;程远航;

    自城邦政治成为古希腊哲学的首要议题以来,正义便作为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贯穿始终。传统政治哲学从德性正义到抽象法权的发展历程,始终未能突破以应得分配为核心的低阶正义范式。这种分配正义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形式正义的主观主义表达,未能真正将正义落到实处。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以资本逻辑的现实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本质,并在共产主义合作生产的理论建构中确立了生产正义的高阶范式,在追求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实质性意义上推进正义的客观主义转向。马克思基于生产方式的变革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重建个人所有制,完成了从“低阶正义”到“高阶正义”的范式转换,实现了“最高级正义的革命”。

    2025年08期 No.348 17-2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资本时间治理术的审思——基于马克思的时间正义理论

    王甄玺;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时间治理术不断重塑劳动者的时间状态并呈现出劳动时间资本化、自由时间疏离化和闲暇时间消费娱乐化。在工业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时间治理术对劳动者的规训是将劳动者支配到机器旁不断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时间治理术演化出全新治理技艺,通过数字监管和数据指标精密地划分和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兼具控制和规训功能的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是资本时间治理术的外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方位拓展是资本时间治理术的内核。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时间正义的实现与资本时间治理术的扬弃是同一过程,要实现时间治理术的变革,既需要着眼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祛魅,也要超越抽象的时间分配正义以及时间享有走向数字社会主义。

    2025年08期 No.348 27-3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 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民间动力与场景

    张浙权;孙笑侠;

    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既彰显在党政要素和顶层建构中,也积淀在民间要素和自发驱动中。弥散于社会组织、市场行业和基层社群的各种隐性民间要素,在具体化场景中推动着法治现代化进程。从法治动力机制分析,民间动力要素包括民众原动力、职业建构力与科技驱动力。三种动力相互独立但并不孤立,它们在基层社会、行业系统与数字空间等场景中,协同官方主导力构成了刚柔相济的法治引擎。若专注于官方显性要素的单向作用,就难以廓清法治现代化进程的全貌,也认识不到一些法治深层动力。发掘并提炼那些隐性的民间法治要素,促进其与党政显性要素交融互嵌,能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经久不衰的动力。

    2025年08期 No.348 74-86+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社会科学方法论

  • 让数据贴近事实:解析大型社会调查数据的应用问题

    吴肃然;张春泥;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大型社会调查快速发展的时期,调查项目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公开显著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量化实证研究的发展,成为越来越多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数据来源。然而一些数据误用问题也相应地产生,主要表现在数据背景、数据结构和数据意义等方面,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实证研究方法论的简单化理解。研究者应当把大型社会调查视为一种提供信息的手段,对数据的神圣性予以祛魅,将其视为一种常规的信息输入方式并理性考察其适用性,这样才能让数据更好地贴近于事实。

    2025年08期 No.348 102-112+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人工智能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例

    方晶;陈新;黄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亟待创新以适配这一变革。本文构建了“技术赋能-组织适配”的理论框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革新资源获取方式、拓展协作半径、重塑成果生产逻辑,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治理升级,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创新实践表明,资源治理专业化、协作形态柔性化、成果转化流程化,可以促进形成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共生的新型研究生态。

    2025年08期 No.348 113-12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变革与文艺生产

  • 面对人工智能的人文主义短视——或论塞尔的理论局限

    王峰;

    在人工智能文化领域,一直存在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观念。该观念认为人工智能不具有意识与心灵,无法真正实现思考,只是在模拟思考。哲学家塞尔就是其典型代表。塞尔提出“中文屋”思想实验以反对图灵测试,试图证明机器思考是一场骗局。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塞尔误解了图灵测试,其理论观念存在缺陷。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一人文主义观念逐渐显现出理论上的短视,然而其影响仍不可忽视。深入分析该观念,提取出其合理之处,揭示其内在悖论,对更新陈旧的人文主义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塑造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新人文主义观念,这可以称为一种后人类文化观念。

    2025年08期 No.348 123-13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多元的缪斯与异质的共同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存在论考察

    王琦;陈昊灏;

    在存在论的视域中,技术逐渐从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凸显,并在成为“具体技术物”后,获得了区别于人的存在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亦属于这一谱系。通过降维信息和复杂数据中的生成性与对抗性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构建了其独特的存在论领域,并在现代文艺创作中,与人类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发生了深层的交织。然而,激进的超人类主义者与保守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错置了人类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之间的存在论基础,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存在的“失所”:一是人类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海洋中陷入无根基状态,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造在现有人类世界中丧失意义。为解决此问题,必须承认人类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存在论视域中的绝对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探索一条由差异性铺设的异质的共同体道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与技术在文艺创作中的协同生成过程。

    2025年08期 No.348 135-146+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文学“算法”与算法文学——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的算法表征与权力建构

    张伟;

    作为人工智能底层逻辑的算法对文学场域的介入,是文学与技术互动的新样态。中西艺术史上的算法实践作为一种经验话语,为理解这一技术影响下的文学生产提供了有效参照。基于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对自然语言的建模及其不断迭代,在展现这一技术强大语言表征能力的同时,也使这一技术的文学生产愈发接近人类文学的文本形态。文学传播与接受层面的算法实践,以更为成熟的运营机制构建了智媒环境下的文学镜像。其基于文学旨趣的算法定制、在品味区隔中架构的隐性社群、对同一文学话题阐释广度与深度的拓展效应,以及基于算法正义的文学评价新形态,共同构成了算法介入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现代表征。作为算法文学最为隐秘的关系图式,其权力表征体现在算法作为一种数据供给的“劝服力”以及算法平台的隐性操控两个层面。这既彰显了算法文学特定的审美表征,也深化了我们对这一文学新形态未来可能性的认知。

    2025年08期 No.348 147-155+14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据要素市场化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俞明轩;温伟荣;

    本文以2011—2023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各城市建立数据交易平台这一准自然实验,分析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种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市场分割较严重的城市更加显著,且存在区域和行业层面的扩散现象。提高颠覆性创新能力、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以及驱动数字化转型是数据要素市场化推动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途径。

    2025年08期 No.348 36-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数字政府、制度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

    彭奕潇;刘淑一;李建琴;

    数字政府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引领作用。本文利用2016—2021年全国281个城市的数据,探究了数字政府建设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从制度环境层面揭示了相关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但该提升作用存在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城市行政等级的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政府建设在制度环境层面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创新政策实施效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025年08期 No.348 51-63+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技术规范权力:数智时代权力制约监督的技术路径

    陈晓伟;

    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技术规范权力这一新的权力制约监督路径。智能技术基于“结构—过程”双重维度实现对权力的有效规范:在权力结构维度,技术解构传统权力架构的物质基础,重塑权力制衡力量的动态均衡;在权力过程维度,技术解码权力黑箱,算法规训权力轨迹,数字重构行政伦理。在实践中,技术规范权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取决于主体的选择及技术与制度环境的互动关系。在主体维度,技术规范权力呈现出“笼子机制”与“共事机制”的双重形态;在效果维度,技术规范权力的有效性与物理世界的民主法治健全水平高度相关。相较于传统制度,技术规范权力具有兼顾促进权力履责与保障权力廉洁双重目标的潜在价值,有利于实现廉洁价值与效率价值的统一,推动塑造“廉能政治”的全新生态。

    2025年08期 No.348 64-7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时代的线上社会资本与社会经济地位认同:网络机制与异质效应

    王建;

    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人类交往行动从线下延展至线上,社会资本得以在虚实空间进行转换。面对数字时代人际交往模式的变迁与社会心态的嬗变,既往研究尚未充分关注互联网线上社会资本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认同的形塑过程。本文运用“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JSNET2021)调查数据,从网络结构与网络位置两个角度考察了线上社会资本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认同的中介机制及其异质效应。研究发现,线上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线下社会网络的结构与位置来影响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认同。不过,不同形式的线上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内聚型线上社会资本通过社会支持单一机制发挥作用,而外联型社会资本通过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双重机制联合发挥作用。线上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也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内聚效应更多地凸显于中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之中,外联效应更多地凸显于中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之中。

    2025年08期 No.348 87-10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