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海利;孙巍;
产业结构转型文献通常采用外生性部门技术进步的研究框架,并假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进步速度依次递减,这不仅割裂了驱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机制和供给机制,也与中国现实不符。为此,本文将居民收入分布、非位似CES偏好和部门技术回报引入多部门增长模型,基于需求引致创新理论实现了部门技术进步内生化,融合了“卡尔多事实”与“库兹涅茨事实”,贯通了驱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机制与供给机制,并将部门间技术进步差异归结为需求引致创新与技术专业回报的相对权衡。此外,数值模拟表明:本文的理论模型可以合理解释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创新资源配置和部门技术进步等诸多特征事实;收入分布通过需求机制和供给机制作用于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2025年10期 No.350 4-2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科伟;杨雯琦;孙浦阳;
企业跨区经营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本文从信息传递视角,探究商标申请如何影响企业跨区经营。研究发现:商标申请会显著激励企业设立异地子公司,推动企业跨区经营;进一步区分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后,本文发现商品商标申请是推动企业跨区经营的主要动因。机制分析表明,商标申请通过品牌信息传递推动企业跨区经营,异地市场的品牌密度越大或企业与异地市场的地理距离越长,商标申请的品牌信息传递作用越弱,其对企业跨区经营的影响越小。异质性分析表明,商标申请推动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累计专利申请数量较多的企业和外资企业跨区经营的作用较小。
2025年10期 No.350 22-35+21+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海尧;林嵩;
本研究旨在分析创新网络对行业收入不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制度补偿模型,通过中国已公开专利数据测算了各地区分行业创新网络规模,并选取了2008—2022年中国省份-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创新网络对行业收入不平衡的具体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政策强度与政策变动的调节作用。具体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创新网络通过促进知识、技术和资源流动,缩小行业间技术资源差距,有效抑制了行业收入不平衡。在此过程中,制度因素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政策强度与政策稳定性对创新网络抑制行业收入不平衡的效果起到了显著的强化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创新网络抑制行业不平衡的机制与过程,为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更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No.350 36-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练军;王义凤;
我国宪法上的“国家”概念以国家条款为载体,其内涵具有多维性。国家条款所承载的国家概念具有四重内涵: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把人民民主作为核心价值的国家;将自身机关化的国家;履行基本权利保护义务的国家。作为国家概念的产生根基,政治共同体以国家主权观念为思想前提,通过宪法实现了人格人式的建构,并借助国家象征展示于外。作为国家概念核心价值的人民民主,在当代发展成为一种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人民民主要求国家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因而,宪法的基本任务就是创置各类机关,使国家成为一种具体的、可以行使各种职能的人格人。从目的论维度上看,国家概念的基本内涵在于履行对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此乃政治共同体存在的终极意义。
2025年10期 No.350 51-6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胡宏涛;
公共数据是由公共机构控制的市场稀缺物,目前学界对其权属配置仍存在较大争议,导致公共数据的市场供给受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晰公共数据的特质和形成逻辑。公共数据形成的核心在于公权力的强制性,不以参与公共数据形成的各方主体的自我意志为转移。公共数据是公共机构背后的公权力体系化运转的附随产物,其在宪法上应归全民所有,即实行公共数据国家所有制。国家所有权并不符合民法中所有权的特征,也不是实现国家所有制的必由之路。对公共数据确权模式的选择应当强调公法理念下的事责权对等,即在公共数据国家所有制基础上应当确立公共机构享有具有公法属性的公共数据持有权。但应对公共机构行使此种持有权进行评价和监督,从而激励和约束公共机构依法依规履职。对公共数据实行“宪法上国家所有制——公法上公共数据持有权”的二元架构,可以兼顾公共数据公开和授权运营,同时加大公共数据的市场供给,从而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2025年10期 No.350 64-7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洪治纲;
新大众文艺通过激活大众创作潜能、探求新型艺术形态、重构日常生活诗学新质等重要方式,围绕网络文学、素人写作、微短剧、短视频、网络游戏、动漫、脱口秀等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自觉将“文艺为人民”的传统命题延伸到文艺大众化的实践之中。在创作主体上,新大众文艺体现了大众作为消费文化与数字技术共同铸就的主体身份,并与传统精英群体构成了内在的互动互构。在创作形态上,新大众文艺体现了非自律性、精短快捷及跨领域表达的艺术形态。在审美追求上,新大众文艺则明确地呈现了消费化与数字化时代特有的日常生活诗学。新大众文艺创作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艺的表达方式、生产机制及传播样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
2025年10期 No.350 131-140+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建华;俞晓群;
网络语言是当今中国社会最活跃也最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文本、符号、图像、声响、影像、视频、体态等多模态共同构成了网络语言的表现系统;社会文化语境和语用主体的互构,则赋予网络语言独特的语用意义。在系统语用学研究视野中,网络语言是广大网民创制的、用于网络交流的活的话语,具有生发、生长和衰退的完整生命周期。以网络话语实体、网络语境和语用主体三个维度为基础,建构系统语用学的理论框架,进而展开对网络话语、话语与语境、话语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建构价值。
2025年10期 No.350 141-14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